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南民族大学学子探访红安红色地标传承革命精神
2025-07-18 15:15: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时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南民族大学“红安语数特工队”于6月26日深入红安三大红色地标,以“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为脉络开展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对话调研、影像记录解码革命精神,用青年视角书写红色传承的时代答卷。

  此次实践紧扣国家“红色文化传承工程”与“四史教育进青年”政策导向,响应湖北省委“领略铁血红安”诚挚邀约,将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主线融入实践,让红安精神深植青年心中,让红色基因彰显时代价值。

  一、李先念故居纪念园:触摸人民公仆的初心印记

  踏入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队员们循着“人民公仆”的人生脉络回溯。今年是李先念同志诞辰116周年,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为民族解放、国家建设立下不朽功勋。队员们在故居陈列的旧物前久久伫立,深切感悟李主席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红安本地讲解员的讲述格外动人-从田间躬耕的补丁衣,到基层走访的草鞋印,“为人民服务”不再是课本字句,而是鲜活的岁月回响。当被问“为何选择成为一名红色讲解员”,讲解员直言:“我是红安人,红色血脉早已融进骨髓;响应国家传承号召,就想让年轻人听懂‘公仆精神’的分量!”


李先念故居纪念园讲解员在为红安语数特工队队员讲解


红安语数特工队队员在参观李先念故居纪念园

  二、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一碑一墙间的精神传承

  在“一碑一墙两场三园五馆”的宏大叙事里,红色基因在对话中涌动:街头巷尾,“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革命歌谣脱口而出,从五六岁孩童到年近百岁老人,成为刻进红安人 DNA 的集体记忆。采访中,一位叔叔感慨“参观后最懂‘不忘初心’—— 先烈信仰就是今天奋斗的底气”;偶遇兄弟高校团队更直言“致敬先烈、精神传承,这是青春最该汲取的力量”。队员们在纪念碑前敬献追思,凝视浮雕烽火,深刻读懂“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的厚重。


红安语数特工队队员在黄麻起义纪念碑前献花

  三、七里坪长胜街旧址群:青砖石缝里的革命记忆

  漫步汇聚八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长胜街,青石板路串联起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革命法庭等旧址。队员们与老街商贩攀谈,听他们讲述“红色心脏”的往昔;探访旧址时,透过斑驳墙垣与旧物陈列,直观感受当年苏维埃运转、红军战斗的场景,让“红色基因”从史料化为可触的温度。


红安语数特工队队员在长胜街前留影

  四、后续行动:以调研延续红色传承

  实地实践暂告段落,探索仍在继续。团队正聚焦“抗战胜利80周年背景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与红安实践影响”开展研究,以“跨学科调研 + 青春视角解码”为特色,通过融合数学建模、语言学分析的交叉问卷设计,挖掘Z 世代视角下的红色文化认知图谱,力求为红安文化传承提供更精准的青年洞察。

  五、民族院校担当:让红色基因滋养共同体意识

  红安热土上的青春足迹,是民族高校学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见证。从跨学院协作解码红安故事到并肩走访实践,队员们深刻感悟到红安精神是各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红色传承是凝聚共同体的文化根脉。他们以脚步为笔、调研为墨,让红安精神跨越民族与地域界限,成为联结各民族的情感纽带。未来,这群民族院校青年将以创意推动红色基因传承,让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土壤中扎根生长,以“强国有我”的担当,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续写红色传承新篇。

  (通讯员:黄子昂,韩艳艳,邹宇彤,严东婷,胡杨,冯宇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