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产业转型与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路径,7月10日,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智汇商略,蚕韵西山”乡村振兴实践团赴苏州东山果园开展实践活动。团队实地考察果园产业转型成果,见证无人机运输等科技手段对农业效率的提升,了解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此次活动不仅揭示了特色产业升级的经济价值,更展现了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因地制宜,做强产业助增收
“智汇商略,蚕韵西山”乡村振兴实践团在果园工作者的带领下参观果园。他介绍道,东山果园在多年前主要以橘子种植为主,当时由于市场上橘子供应量大,竞争激烈,再加上橘子的价格相对较低,导致果园的收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当地农民的收入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然而,果园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经过对当地的土壤成分、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后,果园决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种枇杷。东山地区的土壤富含多种有利于枇杷生长的矿物质,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非常适合枇杷树的生长。改种枇杷后,经过果农们的精心培育和科学管理,东山枇杷的品质得到了极大保障,口感清甜多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如今,东山枇杷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特色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还远销到了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当地农民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这一成功转变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赋能,提升效率促发展
果园工作者讲解,为提高运输效率、减少人力消耗,果园引入了无人机运输技术。他以运输一捆钢管到山上为例,向成员们生动地展示了无人机运输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前,运输这样一捆钢管到山上,需要两三个人齐心协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搬运。在搬运过程中,由于山路崎岖不平,搬运人员还需多次停下来休息调整,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自从使用无人机运输后,仅需短短三分钟就能完成同样的运输任务。无人机运输不仅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提高了果园的运营效率,还减少了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了因人工搬运而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风险。无人机运输的应用,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实践,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完善基建,夯实基础稳生产
果园工作者还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果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其中蓄水池的搭建是果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他带着成员们来到蓄水池边,只见蓄水池规模较大,水质清澈。工作者解释道,蓄水池能够有效保障果园的灌溉用水。在干旱少雨的季节,蓄水池可以为果树提供充足的水分;而在多雨的季节,蓄水池又能起到储存雨水的作用,避免雨水过多对果树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蓄水池的水资源,能够确保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果树都能得到充足且适宜的水分供应,为果园的稳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除了蓄水池,果园还修建了完善的灌溉管道系统,将蓄水池中的水精准地输送到每一棵果树的根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果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果园的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此次苏州东山果园实践活动,让“智汇商略,蚕韵西山”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了乡村产业在转型、科技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团队成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实践,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看到了科技与特色产业结合为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展望未来,这样的实践活动将继续为高校学子了解乡村、服务乡村搭建桥梁,推动更多智力资源和科技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乡村将在产业振兴、科技兴农的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文字:谷俊宇
图片:徐昊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