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传承及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7月7日,石河子大学期刊中心“记忆传承,工遗‘石’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八师石河子市老街街道6-1社区开展为期1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新程起航 使命在肩
迎着晨风,迎着朝露,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以充满活力的姿态,怀揣着对老一辈兵团人的敬仰和对红色基因传承的热忱,以青春的名义共同赴约,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即将展开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中。
“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出发前合影
触摸历史 感悟兵团精神
为深入领会兵团精神本质,探寻历史工遗记忆,实践团成员走进了社区居史馆和八一糖厂旧址,通过老照片、旧物件与场景复原,穿越时空,聆听历史的回响。在斑驳的厂房墙体中感悟历史的厚重与兵团精神的深邃,探寻兵团城市的文化根脉。这段经历成为实践团成员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激励着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实践中。
实践团成员到达社区
实践团成员参观社区居史馆
“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参观八一糖厂旧址
时空交错 探索工业文化
在社区孙丽书记的引领下,实践团成员还参观了工业博物馆。馆中文化墙充满了岁月的记忆,一砖一瓦诉说着几十年来兵团工业的发展历史。栩栩如生的铜像再现当年工人的工作场景,生动还原八一糖厂、八一棉纺厂、八一造纸厂等重要工业场景,这座工业博物馆不仅是兵团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兵团精神的生动缩影,再现了兵团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奋斗历程,是传承兵团精神、弘扬工业文化的重要窗口。?
6-1社区书记与实践团成员见面
6-1社区内工业博物馆内导视牌
工业博物馆内八一糖厂工人铜像
走访老军垦 聆听赤子心
此后,实践团以“挖掘兵团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对参加过五十年代企业初创时期生产建设的第一代老职工的访谈活动。通过口述史记录,力争全面丰富地反映兵团工业初创时期那段历史,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兵团精神”的教育,使“兵团精神”教育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入脑入心。通过老一辈职工的亲身讲述,实践团成员们深刻理解了兵团精神的内涵,感受到老一辈兵团人扎根边疆、奉献一生的崇高精神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鲜活地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如何在戈壁荒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采访田中文爷爷后合照
1960年造纸厂工友的生产生活场景
在那片遥远的天山脚下,流淌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坚韧与奉献。石河子造纸厂曾是兵团工业的重要支柱。李贵作为“军垦第二代”,1968年初中毕业后主动奔赴边疆,在最艰苦的生产一线扎根。他拒绝安稳文书岗位,选择与风沙为伴,肩挑背扛、吃粗粮、睡地窝子,用青春守护工厂运转。上世纪70年代,他带领知青在农场开荒种地,常常饿着肚子干活;转业后,他白天调度生产,晚上养猪种菜,只为保障2000多名职工的基本生活。蚊虫叮咬、高温酷暑、物资匮乏……他从不言苦。“戈壁滩的风沙再大,也吹不垮咱兵团人的骨头。”他的话,道出了那一代人咬牙坚持的信念。
“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与李贵爷爷留影
1959年,孙厚刚与一群热血青年响应号召,奔赴新疆建设祖国。他们面对艰苦环境和陌生技术,秉持“国家需要,咱就上”的信念,不分昼夜地劳作,手上磨出血泡也坚持干。老师傅们常说:“技术是练出来的,厂子是干出来的”秉持这种实干精神,他们将一片片荒地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后来因糖厂建设需要,他毫不犹豫地奔赴兵团,从此在兵团的沃土上深深扎根,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边疆的制糖事业和兵团建设,再未离开。在建设过程中,孙厚刚与同为支边青年的小学同窗张绣云结下情缘,最终结为伉俪。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兵团精神,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将实干精神作为永远的“传家宝”,在边疆大地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采访孙厚刚爷爷后合照
以艺筑梦 朱笔绘魂展华章
实践期间,队员们还响应社区号召,俯身执笔,为“八一记忆”石碑描红,炫白底色上的朱砂笔触,勾勒出石大学子对“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理念的践行,以实际行动,向老一辈兵团人致敬,展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续写兵团故事的新篇章,让红色印记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成员翻新社区石碑
服务社区 温情行动暖人心
同时,实践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打扫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清理老人用餐、理疗及活动区域,为社区老人营造整洁舒适环境。此次活动不仅弘扬了“兵团精神”,更通过实际行动传递了温暖与关怀,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成员社区志愿服务
“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成员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后合照
“记忆传承,工遗‘石’光”实践团成员访谈第一代兵团工业建设初创者
由于参加兵团工业初创时期的老职工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已经离世,有的身体欠佳已经不方便接受访谈,要尽快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这个夏天,实践团成员们带着紧迫感追寻那些被岁月深藏的兵团故事,抢救性记录五、六十年代兵团工业建设初期的那段历史,把兵团精神的薪火传递,手执青春之笔,用真心聆听故事。从八一制糖厂的甜香到造纸厂的纸韵,从老兵口中的往事到厂房墙上的斑驳,每一次对话都是历史的回响,每一份记录都是未来的馈赠。以镜头定格奋斗印记,用文字镌刻时代篇章,让红色基因在走访中赓续,使初心使命在传承中闪亮,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兵团热土,以青年之声唱响新时代的奋进长歌!
文图:吴佳颖 蔡宇坤 陈婧雯 彭嘉鑫 林凡舒 顾依凡 王东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