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百余位专家人才齐聚北工大!共探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改革新路径
2025-07-18 11:10
人才发展专委会
作者:

  2025年7月16日下午,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成功举办。全国近百名专家齐聚一堂,聚焦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与评价改革等核心议题,探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新路径。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协办。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教育部人事司原一级巡视员、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赵丹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先后发表致辞。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建荣主持论坛开幕式。

领导致辞

  聂祚仁向参加论坛的各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北京工业大学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近年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本次论坛聚集人事管理智慧与青年人才心声两大关键视角,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充分交流创新思路,分享实践经验,贡献真知灼见;期待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加强北京工业大学与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此次论坛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六秩五稔又日新”系列活动之一,为学校提升办学声誉、增强发展动能提供了良好机会。

  赵丹龄以“缘分”为核心致辞。她表示,与聂祚仁院士和李志民副会长是老友重逢的学术之缘,也是与参会专家共筑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人才事业的责任之缘。近年来,通过持续追踪青年教师发展研究,她深刻体会到唯有以制度创新打破成长桎梏,方能将缘分转化为人才辈出的势能,希望未来能够与人才发展专委会以及北工大等高校持续协同,贡献智慧,共同推进高校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并以视频方式简要介绍了《高校青年人才发展报告》国家社科课题的研究历程和相关成果。

  李志民代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及人才发展专委会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北工大与学术桥的精心筹备。他希望与会专家从国家级专家的角度、从同行评议的维度、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等不同层面,聚焦真问题,探索新路径,凝聚大共识,共同探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贡献智慧。

主旨报告:多维视角破解青年教师发展难题

  主旨报告环节由教育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云海主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教授剖析了海归青年教师在回国后“反向适应期”遇到的问题与解决路径。他提出,首先我们应强化对海归教师的组织领导,加强政治引领,增强“四个自信”。其次,可以从“发挥高校平台优势”“完善心理疏导机制”“深化科研创新与教学协同”等方面着手,构建双向赋能培养体系,引导海归教师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对接;积极建立针对性心理疏导机制,并通过媒体宣传海归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增强学校及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可,将海外经验转化为国家教育科研创新的资源和动力。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海淀区科协副主席彭良友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系统性建议。他结合其曾面临科研考核压力、教学与科研失衡等困境,提出“破茧·共生·致远”的成长路径:破茧即突破“唯论文”评价束缚,实现身份转化与认知升维;共生即平衡教学、科研、服务三重使命;致远即达成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统一,旨在为青年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指引,助力其在张力中平衡、在使命中实现价值。

  北京理工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树良教授分享了以教学与科研育人育己的理念。在教学上,以《横渠四句》为指引,阐述了教好一门课程、写好一本教材、选好一个合作的具体做法;在科研上,结合“四个面向”,介绍了科学范式、研究内容、论文写作要点及相关成果的体会。他建议青年教师仰望国家需求,在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中深耕,努力做个好老师,助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裴丽表示,构建优秀青年教师“引得来、留得住”长效机制至关重要,要从根源上营造良性发展的制度环境,构建长效体系。“引得来”以学术引力为本,聚焦提供高起点科研平台、团队融入机会等;“留得住”重在激活内生动力,强化带教传承,持续赋能学术成长,双管齐下助力破解青年教师发展困境,吸引和留住优秀青年教师,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教授朱弟成为破解青年教师发展瓶颈提供思路。认为现阶段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更注重“外引”而弱化了“内培”,尤其是高校内部30±2岁博士研究生毕业或博士后出站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科学研究面临着缺乏专业学术指导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极大困难。他指出应改革高校体制机制,成立科研特区,对“无助期”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轮训,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进一步帮助“无助期”青年教师成才。

圆桌对谈:凝聚评价改革与发展机制共识

  论坛下半场的圆桌对谈环节分为两场,围绕高校青年教师评价改革创新与发展机制两大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首场圆桌对谈“破五唯、立新标与高校青年教师评价改革创新”在教育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秘书秦冠英的主持下进行。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微量分析测试方法与仪器研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林金明,中国人民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王俊,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射线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丰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院长林京等嘉宾,就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评价惯性、建立多元化评价新体系等话题各抒己见,提出了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改革方向。

  第二场圆桌对谈“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与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由赵丹龄主持。特邀“高校青年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研究”课题组长与《高校青年人才发展报告》笔谈篇作者及高层次人才进行对谈,共话青年人才成长和评价改革。

  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佟德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海淀区科协副主席彭良友,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院吴玉章讲席教授季威,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从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评价导向等维度深入探讨,为构建科学完善的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体系凝聚共识。

  本次论坛的一大特色是参会嘉宾均来自学术桥评审专家库,这些专家有共同的特点,他们大多是学术大咖,有着丰富的评审经验,在工作有行政职务。他们从不同维度共同探讨和分析了什么是高质量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及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共同推进高质量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本次论坛为各高校搭建了经验分享、思想碰撞、协同探索的平台,为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与评价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与理论支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5-22 09:23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5-15 14:49